(2005年 第一卷,2007年 第二卷 东方出版中心)
《院士春秋》第一、二卷从2004年启动编撰,历时四年,共收录了78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简历、主要成就、题词、照片等。
《院士春秋》第一卷 序言
心灵的对话
费滨海
“利玛窦一到广州,以为粤语是国语,于是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学会了粤语。之后他去了北京,才发现京城的人并不懂粤语,无奈之下又用了十年时间学会北京话。后来他随徐光启来到上海,结果又学会了上海话。三十年,这位外国传教士先后学会了中国三种方言。利玛窦到死都不知道在中国应该首先学会哪种方言才是!”
这是2000年与张香桐院士谈起徐光启时他讲的一段话。虽然几年过去了,张香桐院士当时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不知源于何种缘故,对科学家我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我崇尚那些献身人类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他们是人类的智者。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技术上的权威性,代表着中华民族当今科技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在院士身上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的那种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和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新中国中国科学院的55年和中国工程院的10年历史中,有幸当选为自然科学方面院士的仅仅才1694位科学家。他们中既有我们熟知的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梁思成、竺可桢、林巧稚、钱学森、贝时璋这样的大科学家,更有成百上千不为我们所知的大科学家。随着“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国策确立之后,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院士精英层开始闯入人们的视线。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国人而言,院士依然是神秘的、非凡的,然而当悄悄揭开蒙在院士身上的面纱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院士不仅平易近人,而且和我们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
正是想真实地让院士平凡的一面步入千家万户,今年年初我开始着手编写这部收录了514位院士的《院士春秋》。翻阅着一帧帧已泛黄的几十年前拍摄的老照片,仿佛是在追寻一段段逝去的岁月。由于照片跨越的时空较大,而且院士们从事研究的领域又特别广泛,加之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因而这些照片既是历史的缩影,又极具人文史料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照片几乎都是院士亲手挑选的,不少还是第一次发表,可以说这些照片就是院士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坐标,承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和亲情、爱情及友情,相信许多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院士们的题词精彩纷呈,品读这些依然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墨宝,恰似在与院士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些题词记载着阅历丰富的院士们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读来发人深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裘法祖)、“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发展学科”(吴文俊)、“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人类带来幸福”(刘颂豪)、“事业和理想是生活的基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追求,没有自己的事业,人就轻飘飘的没有了根基。但是,事业和理想的成功,是起步于人的自强、自立、自尊、自信”(杨芙清)、“人称电脑的计算机,正按摩尔的预言神奇般地向前发展,也许终有这么一天,它会聪明得像人脑那样,具有思维能力……”(沈绪榜)、“科学研究正揭示着自然的完美设计”(洪国藩)、“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渐臻完善的过程”(杨雄里)。
《院士春秋》能够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顺利结集出版,主要是得益于院士们的鼎力相助。院士们并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的宣传,而这次他们慷慨拨冗支持《院士春秋》出版,我想还是因为《院士春秋》是一部旨在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书,一部旨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鼓励创新良好风尚的书的缘故。
在《院士春秋》即将付印之际,多年来只身采访两院院士、编辑出版系列院士影集《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世纪学人·百年影像》的侯艺兵特意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予以祝贺,他在信中写道:“我是亲历而为,你是鸿雁传书。我们做的事情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宏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是的,文化的积累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默默耕耘的,尽管现在做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总是要有人去做的。人活着似乎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向人们证明着什么:高尚、卑鄙、善良、丑恶、诚实、虚伪、勤奋、懒惰……
今年正值中国科学院建院55周年和中国工程院建院10周年。《院士春秋》的推出可谓正逢盛时,在此谨献此书以志祝贺。我深信,《院士春秋》会如院士们所祝愿的那样,一卷接着一卷永远书写春秋!
二○○四年十一月卅日于上海
《院士春秋》第二卷 序言
享受记忆
费滨海
“知悉您已开始编撰《院士春秋》第二卷,读了有关简报,我非常感动。不少院士认为您不再有精力和时间来编撰第二卷了,而您接着执行,这是多大的情怀、多大的毅力!……”以上摘自93岁高龄的裘法祖院士2006年1月8日给我信中的一段话。
两院院士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往往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可是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真挚的情感和平常心。也许有缘,这些年来两院院士和他们的亲友给予了我特殊的厚爱和理解,使我有机会先后完成了《院士春秋》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编撰。近年来,媒体和社会对院士表现出的过分热情,不仅没有给院士们带来帮助,相反却让院士们变得更为低调,这也给《院士春秋》征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值得欣慰的是,许多热心的院士和他们的亲友仍给予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像戴立信院士先后提供了汪猷、黄鸣龙、黄耀曾、庄长恭和黄维垣5位院士的资料;秦馨菱院士夫人吕式瑗老师不仅提供了丈夫的翔实资料,而且还牵线让我征集到了金善宝院士、贾兰坡院士、郑作新院士、卢鹤绂院士和黄祯祥院士的资料。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这里只能列出有限的几位作为代表,他们是汤定元院士、刘广志院士、席泽宗院士、郑儒永院士、王选院士夫人陈堃銶老师、邓稼先院士夫人许鹿希老师以及林巍老师。
《院士春秋》第二卷收录的有些院士是我少年时代就十分崇敬的大科学家,如竺可桢、王大珩、王淦昌、钱伟长、张钰哲、卢嘉锡、金善宝等院士,而征集到他们的资料颇费一番周折。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和题词今后将更加难以寻觅,因此颇感欣慰。
王选院士早在2004年年初就已寄来题词、照片和齐全资料,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收入《院士春秋》第一卷。邹承鲁院士则是在寄出题词和资料后病逝。他们都未能在生前读到收录自己资料的《院士春秋》,甚为遗憾。
这儿,《院士春秋》第二卷的出版仍要特别感谢上海汇成(集团)有限公司,感谢东方出版中心,感谢祝君波、祝新刚、周国信、李维新、贺东、王卫东、刘丽星、吴俊青、王金荣、叶婉青等友人,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院士春秋》第二卷是无法顺利出版的。与此同时将《院士春秋》第一卷的前言和致谢收入第二卷中,旨在保持延续性。
面对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一叠叠书稿,我是百感交集。在征集和编撰《院士春秋》第二卷的近两年时间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无怨无悔,因为编撰《院士春秋》留给我的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享受,它将伴我一生。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于谷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