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
我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并非在长三角土生土长,却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这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这里有秀丽的小桥流水,有雅美的亭台楼阁,也有感人的故事传说;这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且不说这里有多少鲜美可口的菜肴,吸引了众多的回头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代聪慧而辛勤的长三角人。
中国在进步,长三角走在前头。这既使它独具吸引力,也使它担负着不轻松的责任。这里人口密度高,人均环境容量有限,如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长三角的实践对全国具有引领意义。
能源是发展的基础,奠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是长远之计,是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保证。长三角能源的核心问题是:能源消耗强度高,而传统化石能源资源缺乏,形成了对“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有较强的依赖性。能不能转变一下观念和思路,既解决能源问题,又带动新型发展(包括新型制造业)呢?
我对长三角的期待正是:长三角带头,推动我国能源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为长三角当参谋,我最近强调提出的“我国东部能源把‘远方来’与‘身边来’相结合的新思路”完全适用于长三角。由于人们已经高度重视并习惯于“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这样的“远方来”,目前应特别强调“新增能源高比例自给,让东部成为能源的产消者(prosumer)”,即既是能源的消费者,更是能源的生产者,强调一下“身边来”。
这个思路可行吗?
首先是资源的可能性。我没有长三角的数据,下面采用我国中东部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文献给出:我国中东部地区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96亿千瓦;而陆上和海上风电的可开发资源量合计约11亿千瓦。中东部集中式光伏电站可开发的潜力是3.58亿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的潜力是5.31亿千瓦,二者合计近9亿千瓦。而中东部地区现有开发利用的风、光资源量仅占可开发资源量的不到十分之一,可见潜力之大!再加上,东部沿海各省是我国核能发展的优先区,LNG进口的接受区,丰富的工业余热可以利用,并有地热、生物质和部分水电,还有固废垃圾资源化利用也可对能源作出贡献。这些多种类型的绿色、低碳能源为东部能源的高比例自给提供了资源基础。这个“高比例”具体能达到多高,则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定量的规划。
第二,说说技术可行性。光伏和风电技术的实际可行性已经基本解决;相应的储能技术在快速进步,已进入实用;在用好现有火电的同时,火电调峰技术也已进入实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是长三角的长处;节能、提效技术在长三角也有很好的基础。其它几种低碳能源技术在长三角已有较成熟的应用。
第三是经济可行性。高成本曾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些年来技术进步带动成本大幅度下降。2010年以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73%,风电、光电均已进入火电的成本区间。
如上所述,如果长三角能够切实把“身边来”的能源调动起来,让自身作为能源产消者充分发育起来,就会减少 “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压力,提高本地区能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实际上,国际上有德国、日本这些国家能源转型的经验可以借鉴。而长三角的湖州地区得益于屋顶光伏计划,2020年其煤电将下降到电力的37%,而嘉兴的风、光、核加起来已占到电力的62.5%。这说明,长三角的能源转型已经在行动中,长三角的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能源转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方向是清晰的。期待长三角带个好头,首先确立能源高比例自给的观念,并在行动上为全国做出示范,也使我们的长三角变得更绿色、更低碳、更美丽!
(2019年5月3日《新民晚报》夜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