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蔚六院士
按照长三角的地域概念应包含江、浙、皖、沪三省一市的若干城市或相邻衔接之地,皖南自在其中。有幸的是,1970~1971年我曾参加小三线建设医疗队,在徽州专区的绩溪县呆了一年多,为工程队及当地农民群众服务。时间已经过去了50年,但一些美好的回忆仍然使我终身难忘。
第一件难忘的事是皖南的乡土风情。当时填过一首歪词:
如梦令忆乡
芭茅、冬笋、竹林,
扛炭、烘笼、火盆*,
跃然眼廉上,
见物忆乡情深。
情深,情深,
大小三线同根。
我是四川人,皖南的自然环境引起了我极大的思乡情怀。芭茅、冬筍、竹林为山区常见物。而烘笼(用竹编,内含瓦盆及火炭,用以取暖)火盆则常见于当地农家。忆及幼时在川,此二取暖器也是常用物;杠炭作为火源更是相通。当时皖南是小三线的建设基地,而四川则是大三线建设基地,因而也是异地而同一相似的自然环境。这种相似的乡土风情怎能不引起我童年的记忆呢!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没有离开过上海,到了山区其风云变幻使我大开眼界。山区多雾,雨晴交替变化很快。不由诗兴大发,又拟歪词一首。
渔家傲冬雾
腊月五九岁寒天,
冬雨淅沥湿衣衫。
云蒸陵顶丘隐现,
俄倾间,
远方雪山看不见。 |
人道夏云多变幻,
我说冬雾更好看。
磅礴气象在山巅,
君不见,
霎时“烽烟”弥漫天*。 |
这是山区冬雾的写照,久居城市者实很难见到。古有“云蒸”之说,“烽烟”实为云雾变化也。
第二件使我难忘的事是在当地条件下我完成了一个巨大的甲状腺腺瘤切除术。1970年7月20日,当时“二医教改队”的陈万隆同志找到我说,他们所在地——歙县璜田公社有一巨大颈部肿瘤患者,需要我去会诊和商讨治疗方案。璜田公社位于深山区,背靠大山蜈蚣嶺,外出需要翻山越岭,虽有山路可通,但耗时甚长。我是从绩溪先乘车到歙县,转深渡,沿新安江而下至街口,再逆江而上,方到达璜田。尽管交通如此不便,但扁舟一叶,万籁寂静;几声雀叫,使人感觉就是到了桃花源。
患者邵红纪,颈部肿块20余年,影响呼吸与睡眠。颈前肿瘤大小与患者全头相似,与气管微有粘连。临床以诊甲状腺腺瘤,无恶变(由于当时没有照相机,故不能提供影像资料)。
在璜田教改队也有医务人员,除我院杨宠莹医师外,还有仁济医院妇产科严隽鸿医师。据称患者曾数次外出求医,均未获治。能否在当地手术治疗?能否保证手术成功?须要哪些条件,都成为决策的焦点。最后决定在当地手术。搭起了临时手术室,准备了血源。我请来了在旌德县医疗小分队的普外科医师张培华;麻醉师励云美。由我主刀,在张、严二位医师协助下,历时近4小时完整的切除了颈部肿瘤和甲状腺。
这是一次送医下乡的事例,我做到了我能做而且应该做到的事,尽到了医师应尽的天职和责任。它也使我终身难忘。
第三件难忘的事是当时住绩溪万里厂的医疗小分队,由4位医师组成:我,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金大犹,新华医院普外科医师;谢德善,我院内科医师;倪蕴玉,新华医院检验师。在皖南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同为工农服务;一起建立手术室;一起休闲;一起读诗作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当时上海市建筑公司404队领导和工人同志的认可。在1970年6月市建公司召开积极分子代表会时,我们医疗队也被选为模范代表参会,实倍感荣耀。然而,使我受教育最深的倒是建筑工人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建筑工人的特点是永远修建新房,而他们永远都在住棚房。四海为家。去时荒山,走时楼房。实为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典范。
(2019年4月27日《新民晚报》夜光杯,有删减)